希望來看此篇的人,最好要先看這一篇:「關於add/adhd的用藥~利他能/專司達的用藥經驗」才能知道我對藥物的態度是如何。

因為之前累積了這些日子以來的用藥經驗,才能從中有一些心理上的思考。

上一個連結談到用了正確劑量的藥給小蛋帶來多大的好處,至今依然如是。

adhd/add像是一種「慢性病」,要接受adhd/add是一種「慢性病」的心態,基本上對父母就是一種困難。吃了藥帶來了好處,也帶來新的思考。

藥物帶給小蛋專注力、積極與鬥志,這種很適合念書或是成為「有為好青年」的好處,但是同時也讓他失去了放鬆慵懶、無腦的蠢蛋的那一面,還有無食慾副作用也是存在的。

這個,哪一面才是真正的小蛋個性?

如果你需要他是「有為好青年」的角色的人(例如老師上司),那大概不喜歡他軟爛無腦的那一面。但是熟識小蛋的親友都喜歡「沒吃藥時的小蛋」。因為他很有趣、天馬行空的白痴、而且老是過度放鬆而沒規沒矩,卻也毫不嬌柔做作,毫不隱藏與掩飾,毫不在意是否要當個「有為好青年」。

沒藥時的他會找麻煩,但那也是「他的一部分」,父母可不可以將包容擴大到去接受「沒有吃藥的他也是真的他?」而不是只喜歡受到藥物影響的「有為好青年」的他?

這就是我在思考的事。

因為這個社會規範的模式使他成為頭痛份子,所以我就要去否定那個原始的他,而去讚揚有藥物時的他嗎?當然你也可以說,他就是缺乏那些物質所以使他無法做得「正常」,但我不這麼想,我認為有藥和沒藥時,都是真實的他,所以我也不去否定沒有藥物時的他是壞的或是糟透的,這樣就使他對自己有了好壞之分。

在我的觀念裡,怎麼能去教育孩子「否定自己」不討喜的那一面?

我的終極教育目標就是成為一個「身心靈健全」的人,這當然不能有「別人判定ADHD不好所以我就該討厭它」的這個想法。

從吃藥講到這麼複雜的地方,是因為我們發現藥物帶來的優點,而誤把這個優點當成他「本來就要這樣子」,於是當沒有吃藥時,他就「怎麼又變回那種樣子?」,於是,不知不覺,我們(包括他自己)都會無意中去認同那個被藥物「附身」時的他,而當他脫掉「被附身」的外皮回到原本的純粹時,卻成為一個落差。難道原生小蛋就是不好的嗎?

用藥只是為了要適應這個環境裡的遊戲規則,而不是他不正常、討人厭、不合群;相對於較為輕症的孩子,這更是教育大環境缺乏彈性而帶來的問題。(這個部分在前一篇文章內有較多討論)

簡單的說起來,我希望不論孩子有沒有吃藥,都要去接受與喜歡「每一面相的自己」,父母內在也是如此。這樣子我們在普通生活當中,對孩子所投射出的心態才是正確的,我不希望他以後變成:討厭沒吃藥時的自己,或是害怕沒吃藥的自己;或是極力去認同有吃藥時的自己,去迷戀或依賴有吃藥的自己。

所以我特別要和停藥期的他相處(通常是假日),因為只有在這個時段裡,我才能學習接納他的全部,以及陪伴他認識自己的全部

我要他去接受「不完美」的那一面也是可愛的自己。

所以要改變的是我面對這不同的他的心態,我不願意因為我個人的喜好,或是社會環境的外在因素,而去助長他不認同那個「分心的自我」,於是長大後總是在自我糾結、偷偷沮喪,背負著一個負面的自己,或是去擔心沒有藥物就會搞砸所有的人生。

PS:有的醫生建議假日不停藥,有的隨意,我們醫生就屬於後者。兩派都有其理由,不停藥的是說讓腦部化學結構不要有落差,在發展上會比較完整不分斷。停藥則是讓「專心」也能得到休息,可以讓孩子大腦完全放鬆。
我覺得看家長的需要,兩種我都試過,比如小蛋後來是考生,假日都需要大量K書或補習,當然不停藥。如果沒有考試壓力,就讓他恢復白傻爛狀況也無妨,家長假日要多花點口水罵小孩就是了,我很喜歡這種可以看狀況選擇用藥的自由。

所以用不用藥完全操之在己,不是被藥制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藍山嵐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