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個議題上了新聞,還有許多醫生或老師在臉書上聲援,當中不外乎提到,現在的過動兒好像越來越多?竟然還出現一個班30個學生有一半的孩子被診斷為過動兒,或是都在吃藥,這種奇怪的現象超出了「疾病」的分佈機率,很容易就被發現是一種過度診斷。
就算是最常有的普通感冒,也不容易在一個班級裡有一半的孩子被感染吧?更何況不是經由「傳染」才會「致病」的注意力缺失症,怎麼可能像感冒一樣人人皆有?
這樣的議題被大眾關心,老實說我是覺得很不錯,因為以往大眾是不了解的,現在經由新聞事件,漸漸的大家都聽聞過這個話題,自然就會去注意自己身邊有沒有被忽略的真實過動兒的存在,以免錯失了過動兒被發現的機會,也避免孩子一直被責罵到大。但是現在出現了另一種矯枉過正,只要孩子表現的不乖,好動,容易分心,就一律被貼標籤為過動兒。即然是過動兒那就吃吃藥,吃了藥就變乖,令老師或父母頭痛的問題就解決了?
能夠開藥的都是醫師,但是很多醫師似乎都不夠嚴格去判斷就開了藥。反正父母抱怨,就解決父母的要求,吃藥大家都乖了,和樂不為?不然一個過動兒有多難治療?又要從家庭教育下手,要學校老師配合,要改造父母的觀念,要做一些高氧運動,還要注意日常飲食,一堆不能吃的加工食品等等。。。多麻煩?這簡直超過 一個醫師的能力範圍,好像還要結合營養師、心理諮商師、社工師、特教師等等的專業一起去做轉變,才能真正的使過動兒對症下「藥」,你說,這誰做的到?哪個醫療體系可以支持這麼多管的「療程」?還可以應付成千上萬個過動兒家庭?還要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醫療諮詢費用?
對醫師而言,開藥就是最直接也最簡單的醫療行為了。
沒有專業知識的父母的無力感
我第一次帶蛋蛋(2年級時)去看醫生時是很失望的拿了利他能離開的。那時候我還沒有機會閱讀相關書籍,對add/adhd是一無所知,還期待去醫生那裏能獲得一些知識,我以為會對孩子有一些諮詢或訪談,或是做一些身體的測驗或是心理的測驗,但是,醫生只是聽完我描述孩子「不乖」的狀況後,填了一張表格,算分數後落在「確診」的範圍內,就開藥下次再來。
那時候我很狐疑,因為對此病一無所知,所以也不確定這些「抱怨」是否就是真的「過動兒」的病症?有沒有可能只是小男孩太頑皮?又不愛讀書,對靜態活動沒興趣?醫生又怎麼知道也許我是個很要求安靜與規矩的母親,所以不能忍耐孩子活潑好動而已?根本也不是孩子有問題,是母親有問題吧?。。。。。。這些疑惑,沒有讓我真的敢對孩子用利他能,所以第二次的回診也沒去了,反而是換個醫院換個醫生再看診一次,結果也不相上下,第二個醫生有多著墨在父母的標準上,但也沒談多久,我又帶了第二包利他能離開醫院。
之後我才發憤找書看,看了許多書所獲得的資訊,讓我重新發現找醫生只不過是「開藥」的用處而已,其他就沒有了。醫生只能幫助用藥的知識和藥物相關的反應,除了「藥」之外,醫生根本不能幫我對付過動兒的問題。又加上蛋蛋已不是學齡前的幼兒,一些醫院衛教的相關課程(如感覺統合)也沒有提供大小孩來上,正規的醫療體系中,除了拿到藥物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了。
如果我不是那種會瘋狂找書的媽媽,而是一般辛苦又沒空的雙薪家庭,你說我該怎麼辦?我即不知道有教育管道,也不知道要從營養下手,更不知道要改變對過動兒的方法,我只有利他能,不給孩子吃,問題都一直存在,給孩子吃,要冒風險,這些父母又該怎麼辦?既然去看了醫生,不從醫生那裏獲得一些基本的日常照顧的資料,又該去相信誰的說法才對?坊間有一堆民俗療法宣稱對過動兒有療效,一次課程就是上萬,或是一堆營養品宣稱對過動兒有效,價格也是驚人,難道要逼這些不懂的父母嘗試花大錢才能「治癒」過動兒嗎?
只要吃過利他能就知道,藥效只有短時間,藥物並不會治好過動兒呀?那麼,倒底怎麼做才能「治好」?
說起來,雖然很多人都關心起過動兒的問題,但是醫生仍然只是合法開藥的工具,老師就是期盼學生吃藥以後變乖,父母就是覺得好動就是有病,什麼是過動兒的真正問題?我在新聞報導和一些網路文章分享和討論串中,還是覺得,大眾只把好動當成「病」,還是沒人去教育或理解過動兒的真正問題是什麼?
好動不是病
過動兒不是動來動去而已,好動只是「結果」,怎麼能把結果當成「成因」就吃藥呢?
例如我前幾篇文章中提到的蛋蛋的問題點,有仔細看的朋友就會發現,「好動」只是最小的問題而已,可是一般人卻把好動當成大問題,錯,在過動兒身上,好動只是無數的問題中最普通而且輕微的狀況。所以過動兒這個名詞基本上就是一種誤解,這是當初翻譯的問題,現在也都定型了,要改也不容易,這個病名太容易使人誤會那些活潑好動精力無窮的孩子就是過動兒,這裡有多少正常但是活潑的孩子被誤會了呢?一個正常但是活潑的孩子,該怎麼去對付他?很簡單,就是努力讓他玩,精力發洩完畢,即使我不是醫生,我也能保證他不藥而癒。
但是現在的環境,去哪裡玩?我小時候放學後還到處有地方玩,自己去公園玩,那時候沒有壞人等著拐小孩,放學後的公園都是自己跑出來玩的小孩,大家都是玩伴,也沒有父母在旁邊看顧,就像野孩子三三兩兩滿街跑。我還是女生都是這樣發洩精力了,你說現在的小男孩,吃的比以前好,生活舒適優越,精力肯定更加旺盛,每天放學不是安親班不然就是回家看電視打電動,他的活力不表現在任何事的躁動不乖上,還能去哪裡?
所以有很多文章大加撻伐過動兒的濫診根本就是把好動的孩子標籤化,只要吃藥,搗蛋的孩子就會安靜的方便父母老師管理,問題就解決了。所以很多有心的老師或醫師亦或是父母,都十分生氣於,竟然要無辜的活潑孩子吃藥來承擔整個大人所製造出來的社會問題。所以第一要改變的當然是教育方式,就算是教改改那麼多年,學生還是必須坐在教室裡安靜的被動的接受知識,回家要做許多習題,越是高年級和國高中孩子,功課壓力越重,還不是要去上補習班,還不是要學習那麼多才藝,還不是功課唯一?(看蛋蛋要寫的考卷何其多?我自己看了都想當過動兒了,誰想在上面專心?)
以我自己遇到的蛋蛋歷年來的班級氣氛,功課還是父母最在乎的問題,這樣的心態,當然還是升學取向,學歷第一,教育怎麼改也還是學歷第一,因為父母就不可能讓孩子自己發展,一切還不是學歷至上,以大學裡的科系當成自己本有的喜好?
這樣的狀況,好動的孩子最受不了,因為許多好動的孩子,腦子轉的飛快,聰明活潑,他們不是過動兒,卻表現的讓父母師長以為過動兒就是這樣,也許還無辜吃了藥,結果能抑制他的好動,大家還認為有療效真是太好了。
我覺得過動兒不是那麼容易確診(雖然醫生都確診的很快速),也不是評量表填一填就夠了,這種精神上的「疾病」很難量化,它不像血液檢查那樣,數字一拍兩瞪眼,有感染就是有感染,沒感染就是沒感染,也不像做個x光檢查,片子一拍,喔,腦子有陰影,所以有問題。更何況過動兒也一直隨著環境在變化,一旦他們到陌生的地方、害怕的地方、或是有興趣的地方,他也能專注的根本不像過動兒。
所以要拿孩子的好動與否和聽話合作與否來判斷他有沒有過動症,完全是錯誤的方向!如果父母師長沒有更多的深入了解和觀察(這部份無法靠醫生),那就是父母師長去誤診了過動兒,因為醫生無法24小時長時間和病兒相處,能夠確診的人,只有長時間與孩子相處的成人,如果這成人沒有知識和觀察力來做判斷,那麼通通怪罪醫師,也是不全然正確的。
我這麼說,相信很多父母老師會很無力感(他們沒有專業知識),很多醫師也很無力感(有專業知識卻沒有機會觀察),但事實就是這樣,只有長時間和孩子相處的人才有資格判斷孩子是不是真的過動兒。
「好動」之外的大問題
我之前說過,好動只是「結果」,和最普通微小的「症狀」。
那麼,好動的成因是什麼?每個孩子可能都不一樣,所以我才說要長時間相處的成人來觀察。以我家蛋蛋來說,他的好動都是正常的小男孩範圍,並沒有真的好動到恐怖的狀態,他的好動成因,正是因為沒有地方讓他發洩精力,我們家的生活環境(空間狹小的都市),他現在的學業(都是整天課)都沒有時間和地點讓他去發洩想要活動的身體。就算假日時的天氣許可,一週一次的玩樂對他根本就不夠,所以他當然常常都對需要安靜的事感到受不了,否則,他不是過動兒adhd,他只會是注意力缺失症add。但現在隨著升到高年級,他已經不能稱為過動兒了(因為比較安靜了),他則是100%的注意力缺失症add。過動症只是注意力缺失症裡的一個分支,其實他們的大問題正是注意力缺失症。
其他的孩子好動,還可能有其他原因,例如感覺統合異常,因此他需要一直動來動去,才會覺得身體舒服,不動反而不舒服,因此好動才是病症的結果和顯現,這是生理上的成因。表現得好動還另有心理上的成因,例如他對於家庭不滿意,對於生活狀況有怒意,例如被大人長期忽略,或是得不到關愛,或是遇到太過要求的父母。。。。所以注意力分散以及不合作的態度,就是孩子能做的一種「抗議」。所以成因是什麼?要個別去深入了解每個孩子。因此不能只要過動就只能得「過動症」這個病啊!就好像你認為發燒就只能得肺炎一樣,發燒也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重症感染,怎麼可以光看有沒有過動不專心,就來「確診」孩子是過動兒呢?
心理成因狀況複雜,就不在此文的討論之列,因此回到生理成因。
感覺統合是一個很大也很專業的課題(後文簡稱感統),我幾乎無法在這裡簡單描述,真要一言以蔽之,可以說是一種手、眼、腦、身體肌肉、感官(如觸感)之間協調性的問題,看起來果然很複雜吧?假如你家孩子只是普通的活潑好動,那他就沒有這些,如果只是活潑好動就被稱為過動兒,那很可能是誤診!
我家蛋蛋屬於輕症add/adhd,因此他的感覺統合問題也比較輕微,我舉例在他身上發生的狀況有:
1.他一直學不會拍球接球的動作。感統的典型症狀就是身體平衡感很差,很難測量物體和身體的距離和反射動作,我家是輕症,所以他的身體平衡感沒問題,但是,要他去保持物品的平衡感就很困難!所以簡單的拍球,接球動作,到現在5年級了才看起來比較正常,不然你無法跟他玩互相拋球接球的遊戲!他學乒乓球單拍上下打球也很困難,籃球運球很困難,接到同伴的球很困難。上個月到朋友家鄉下的房子去玩,在大院子裡,他和蛋爸在玩丟皮球的簡單遊戲,這簡單到簡直是無聊的遊戲,可是從沒有過的畫面,因為蛋蛋以往都接不到別人丟來的球,所以一直在撿球,他丟給別人的球也都不會計算力道和方向,所以別人也一直在撿球,沒幾下對方就氣到不玩啦!那天回家蛋蛋很自豪的說「妳看我接球超厲害吧!」(因為以前都接不到)蛋爸則感嘆,養到這麼大終於可以玩父子丟球的遊戲了,唉!
2.一樣是感統的問題:綁袋子、打結、扣扣子、穿衣服這類手部活動學得比同學慢而且至今也還是不靈活。手指頭無力。
身體觸覺過分敏感,不准人家碰他的身體(冬天幫他擦個乳液都要跟他打架)。
手過分喜歡觸摸所有物品。。。。等等
蛋蛋很幸運,在感統的問題上都不算嚴重,關於感統,有興趣的父母師長可以另外做搜尋研究。有感統的兒童也不見得會有add或adhd,但是有很多add/adhd孩子都合併有感統問題。
3.許多adhd或是add的孩子,之前我文章已經有提到,各類型的學習障礙就是一個比例非常高的問題。(如學字困難,字老是寫反,閱讀漏字漏行,無法理解文意,無法看人臉色或暗示語等等)
3.以及我也提過,這類孩子無法分辨時間(過去/未來)之間和事件的因果關係,不能威脅,不怕後果。。。
4.絕大部分都有「拖延症」。(這又是個可以獨立成篇的議題,以後會寫)
5.健忘症。
6.對於事件或物品或語言,都缺乏組織能力,也無法分清重點在哪裡。
7.人際關係不佳。
8.有過敏症狀(因為他的問題而更加重)
以上是隨便做的舉例,一時之間我也很難全部列出來,很多都很細微,我家蛋蛋還有很大的幸運是,他脾氣超好~很多過動兒可同時是個火爆小子啊!所以一般醫生做診斷時,這些簡單又常見的問題都沒有細問,就只是好動惹人厭而已,怎能稱是過動兒呢?
所以話說回來,還是只有父母才能當add/adhd孩子的醫生、老師、諮商師、營養師,說起來也真的很累,能願意求助醫生的父母就很棒了,竟然醫生的功能還只是「開藥」,父母還能做什麼?
這樣寫下來,連自己都覺得真是辛苦啊!我還是閒閒的全職媽媽,那別的雙薪add/adhd父母又該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