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真好看!不知哪位臉書的網友推薦給我的?(如果您看見我這則貼文,請收下我的感謝)。當初,因為圖書館剛好有就馬上借了(因為家人生病因此我大量在找書補充抗癌知識﹍),借了之後才看了2章就決定要買了!看了那麼多癌症相關的書,有很多是直接的抗癌方法,但對我這個自身並沒有癌症的人而言,並非每本都讓我想收藏。BUT!這本我一定要收藏!
這本書真好看!不知哪位臉書的網友推薦給我的?(如果您看見我這則貼文,請收下我的感謝)。當初,因為圖書館剛好有就馬上借了(因為家人生病因此我大量在找書補充抗癌知識﹍),借了之後才看了2章就決定要買了!看了那麼多癌症相關的書,有很多是直接的抗癌方法,但對我這個自身並沒有癌症的人而言,並非每本都讓我想收藏。BUT!這本我一定要收藏!
花了一些時間(因為沒有很認真)看了此書,作者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近兩本書(另一本人間是劇場),都讓我覺得愛不釋手。仁波切的幽默語氣,對我這種亟需幽默才看得下說道理的人,是很有用的持續力。
首先呢,我要先說明這本書的書名和簡介都很不好(雖說可能直接翻自英文版簡介),完全會把一般人彈出此書之外,因為一般人根本就不敢接觸『死』這個議題,把它當成書名和介紹根本就讓普通人離它遠遠的,完全沒有拿起來翻閱的慾望。另外簡介也介紹臨終關懷,因為作者本人是做臨終關懷的,所以變成,如果你對臨終關懷沒有興趣,又更加不會想看此書。
可是這本書簡直是修行者的必閱書籍!請大家看此書時直接翻閱第一章或導讀,不必看序文(看完全書再回來看會更好)。作者只是利用他的工作(臨終關懷)裡的一些真實案例故事來討論人生問題,沒有宗教性的大白話,也常常看得我目瞪口呆,他用很棒的角度帶領大家來看待生命這件事,很新穎,非常引人深思!
我還沒看完就忍不住跳上來做簡介,因為要等我看完才來做介紹實在是浪費到大家的時間,此書的文字很容易讀,很多特別的小故事,但是內容非常具有深思性,往往讀幾頁就要思考一下,或忍不住做筆記。
我會因為這本書有很多心得會上來寫。但是在此之前,大家趕快去買吧!不用借,也不用在書店裡翻,直接買了吧!!
最近用很短的時間讀了『轉山』這本書,這是在圖書館排隊排了一年才輪到我的,帶回家反而是老蛋先翻閱,第二天他就去書店買回來了。
『既然要買怎麼不早說?我還等這麼久?』我拿著新書實在有點嘔。
『妳沒有借到我也不知道這本書值得買啊!』他說。這種看書買書的模式好像不只第一次了。
於是呢,我讀的是亮晶晶的新書。
滿訝異作者的文字很有文學氣質,不是我想像中的那種遊記。文字很美,情感很濃,一開始就打中少年時代曾經外出流浪過的老蛋,勾起了他的某種心情。輪到我看時,我卻看不出某一篇到底是哪一段話可以令他紅了眼眶?『那個感動的點在哪?阿怎麼看不出來?』我可是問的很認真,雖然聽起來是冷水一桶。
他說,因為我沒有流浪過,所以沒有那種共鳴。每個流浪過的人都會有一個不同的對人生的看法。『是嗎?』我懷疑著說:『可是我一樣對人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啊?』他想了想:『不,妳有,只是妳用自己的文字去流浪。』
他這句話我若有似無地想了好幾天。後來發現,對,流浪不見得就一定是外出或旅行,流浪可以說是一種形容詞,形容『獨自一人勇敢而且新奇,開放地去面對不可預知也沒有安排的未來,並且去接受它(接受自己的生命)』的一種過程。那麼,是的,我的人生中有好多個流浪。
既使是現在,我仍然不時地在流浪。最好的例子就是第一次自己去陌生的禪堂當學員,第一次去當義工,第一次去參與某個全然陌生的活動………不是經由別人的鼓吹或介紹,也沒有多做安排或預習,就只是很單純的『我想自己去體驗會發生什麼事?』的心情。 每當我想在人生做某些改變時,我會找一個當時可以實現(執行)的方式去『流浪』。
流浪可大可小。像作者這種幾乎玩命的流浪法,身為母親的我是非常不贊成的,把命玩掉了就失去流浪的意義,去親近危險時刻也許收穫會很大,但是可能付出的籌碼也很大,可以流浪但不該冒生命危險。(也許有人說就是這種放不下才無法真正的流浪吧)等你身為父母就知道了。
如果你正想流浪,或是沒想過要流浪,建議瞧瞧這本書。
這是2007年7月7日出現
2008年5月8日
2008年8月8日出現。難道麥田圈製造者也搞幽默嗎?
最近在讀這本書:麥田圈密碼 然後,真的好奇的要命!真的好難過啊!搞的最近好像在參話頭一樣,心裡頭超悶的。
然後這本書其實還談的滿深奧滿難的,也就是說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也就是說恨自己的數學太爛,看不懂關於數學上的解釋,但是這一點都不影響對這本書的好奇度。很好看,不過不算太好讀,唉,該怎麼說呢? 以後會想買這本書。ㄟ?為什麼現在不買?因為買了沒人會看,實在是字多又難懂,我倒是想買給以後的蛋蛋看。
麥田圈有人偽造的,但大部分都是非人為的,這兩者非常好辨認,人偽的麥田圈圖形精準度不高,麥子倒下很混亂,而且被作者笑稱是麥子大屠殺,倒下的麥子一定死,而非人為的麥田圈裡倒下的麥子都沒死,還可以繼續平行長,所以農夫還能收成,據統計,麥田圈裡的麥子還會長的比同伴好,農夫不損失。
這裡是一個國外的網站,收集了歷年來的麥田圈圖形,成為麥田圈照片館,很棒!
好多耶,覺得說不出來~~就是整個悶啦!
寫到這一篇,進入了這本書作者花了最多篇幅與譬喻的主題,但是這個全書的大主題我卻苦思許多天,很難分享,因為太難講得清楚完整(可以細分許多項目),也容易讓第一次聽聞者升起防衛心。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對同一件事無可自拔的上癮。
那就是『思考』。
上癮的意思便是:你沒有停止它的能力。它比你還強。
『思考』本來只是我們的工具,可是我們對它的濫用以及誤用,使它強大到佔據了我們真實的自己,讓人以為思考就是活著的指標、存在的意義,我們被思考附了身,拼了命的去追求思考所產生的偏差目標,那就是要你不是享樂不然就是受苦,要你緊抓著過去和未來為定律,要你拼命給身體五官所感知到的任何東西貼標籤(一直在分辨),然後把你累的要死,讓你以為活著不過是如此而已。
你不太同意對吧?因為你用被思考附身的腦子看這幾句話,理所當然的升起防衛之心,思考哪那麼容易的投降?
舉個例子。
每個人都追求過快樂,管他是何種形式的,可是當我們傾全力努力用功讀書或賺錢拼死拼活來達到某個以為得到了就會快樂的目標時,咦?這個以前幻想中的快樂好似沒想像中的那麼快樂,為什麼還是感到某種空虛感?如果真的擁有了快樂,為何還需要繼續追逐下一個快樂感?思考會強迫你無止盡的對外界渴求,它讓你感到需要與匱乏(當然也包括恐懼和憤怒)。
那個不滿足的,感到空虛或無奈的是誰?為什麼每個已達到的目標都還是少了點什麼?難道我是這麼的貪心與不知足嗎?
其實真實的你所需要的,並不是這些外物能給的虛幻的快樂(尤其是物質上的)。
『思考』不停的製造噪音,不自主的在你內在喧鬧不休,哪一天你可以擺脫它的控制,你才能擁有真正的寧靜與祥和。
這又和佛教的禪坐不謀而合,打坐的時候要幹嘛?正是努力的讓自己保持清醒而且什麼都不想(有人反問:什麼都不想能幹麻?^^)。做過的人就知道這有多麼困難!要保持五分鐘內不起一念,還得要長期都有修行的人才容易辦的到!我曾經很不服氣的覺得,一定要打敗我的思考,就五分鐘不准想任何一事!要想五分鐘後再想!
結果,真的很困難,常常被打敗在很無聊的小事上。只有在禪堂長時間打坐,禁語之後,我才做的到五分鐘內不起一念。
保持不起一念的時候會發生一件很奇怪的事:時間消失了!感覺才坐一下下,一炷香就到了,引磬響的時候還以為法師算錯時間了。
可是當雜念四起的時候,覺得應該過了一炷香(45分鐘)的時間,偷偷看錶:『什麼!?才過十五分鐘?』時間慢的坐如針氈,恨不得跳起來走掉。
所以『思考』必須要以時間來餵養。
你試試看,可不可以思考著一件事是沒有包含過去(過去得來的知識、經驗或習慣)和未來(希望、預想或計畫)的?
我曾經很蠢的一直在分析自己平時的心念,不相信找不到沒有過去和未來的思考。
『昨天老師說蛋蛋不乖。』這句話一開頭就是過去,打叉叉!
『下次去吃那一家麵好了。』一開頭就是未來,打叉叉!
『手工皂裡不要放太多葵花油,容易壞。』這句話含有我過去的經驗,還有少許對未來的期望,打叉叉!
就連我現在思考著寫下文字,都是憑藉著已經讀完的書中的知識,是過去。所以我們一日的思考活動都是在有時間觀念的情況下才持續的,然而,真正的理解與瞭解卻是在沒有過去和未來的狀態下發生的。
往往我們讀到一句很棒的話或知識,就會思考一下,然後靜止,然後覺得心領神會『嗯,我知道了。』,我們要在無時間點的當下才會獲得知識或體悟。
大家常常說:要把握時間,不要浪費時間,時間很寶貴。其實我們磋砣掉的不是時間,而是當下,每個當下都是最珍貴的一剎那。其實我們的潛意識裡是知道這個道理的,不過我們從來不拿到檯面上來說。
當下是個力點,它可以幫你擺脫思考的禁錮與時間的糾纏,擺脫的時間越長,你越有平安與喜悅,你越沈靜而有智慧的懂得利用思考去完成事情,而不會陷入思考以為它就是真實的你。
因此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是不對的,應該是『我不思,我才在』。把思考變成客位,真我(智慧)才會回到主位。你不思,你不會死,也不會變笨蛋,意外的是要這樣才能活出真生命,才能展現你的本來面目,佛教說這就是佛性,所以人人都是未覺醒的佛。
(要思想死掉,思想一定會跳腳,不停的攻擊這個邪說異端)
安於當下,就不會沈溺在過去的事件中,不會將自己的一切投射到虛幻的未來去,或是把未來還沒發生的事拿到現在來擔心害怕,大多數人都過頭了,所以我們或多或少都對事物有恐懼感。
書上說:
所有的負面情感和時間累積都是否定當下而造成的。例如不安、焦慮、壓力、憂愁等等這些恐懼都是由太多的未來和不足的當下造成。而愧疚、憎恨、懊悔、怨對、悲苦以及不寬恕則是太多的過去和不足的當下生成。(發現一句話需要咀嚼很久吧?所以我看了一年啊)
擺脫我們內心那個喧鬧的思考,進入當下,你就能擺脫一切的問題,而用真正有智慧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再去製造下一個新的問題。
有沒有覺得腦子好累?思考從沒被如此挑釁過,所以你需要好好靜下來,想一下,然後保持安靜的淨空,那就是當下,看看當下會給你什麼力量?
前幾篇文章我提到要對自己有信心,這個自信心不是『考試要有信心,你做的到』的那種自信心,是比較深沈的,對自我生命與自我心力的信心。有了這個認知,我們才能不再透過外界的事物尋找自我的身份感,不再從社會地位,人際感情,事業學業,性別成就這類的『苦』之中獲得自我的存在感。(思考延伸1:為何說這些是苦?)
為什麼要從好學歷,好工作,好薪水,好婚姻等等的事物中才能覺得自己是有用的人?自己是有力量的人?自己是有智慧的人?
沒有這些外力的附加,一個人難道沒有他自己的生命價值嗎?沒有這些外力,你就覺得自己活著沒有意義嗎?
不是吧?
一朵花有沒有它的意義?一隻小蟲有沒有它的意義?那人有沒有他純粹的意義?
我們要怎麼樣一邊過著社會化的日子(一樣還是要工作求學),但是卻不被捲入,不被對號入座的去誤以為自己真實的存在價值是建構在外力(社會活動)之上?
我們很容易去和受苦的身份認同,我們習慣執著在痛苦之中不願離開,所以人們沈溺於負面的情緒裡,不願出來。
就像許多社會事件,加害者都死了,受害者還不肯原諒,還沈溺在仇恨的傷痛裡不願離開。很恨沒錯,可是離開就真的得救了(難怪獲得救贖很困難)。這個例子也許太不一般性。
每個人多少都有過痛苦的過去回憶,如果多年後的現在回想起來還感到痛苦、感到情緒起伏、或是感到懊悔,就表示你還沈溺於痛苦中,是你緊抓不放,不是上天待你太薄。別人射你一枝箭,你還把箭拔起來持續戳著自己,說對方讓你這麼的痛。
就好像演戲:『不要,我不要幸福快樂!那些痛苦的過去值得一再回味無窮!我一定要保持痛苦!你看我是多麼可憐!你看看我就是這麼的苦!』
這樣的東西會引起負面的情緒,不正面處理它,它不會消失,只是累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生病。關於痛苦,經過它,感知它,卻不要品嚐它,思考它。發生在生命中的『壞』事,就要讓它來讓自己開悟。(思考延伸2:有絕對的壞事和好事嗎?)
這讓我想到聽法師說過的話: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沒有先有這些大菩薩,怎能成就菩薩?我們這些大菩薩經歷的這些『壞事』,可以讓自己悟得什麼?可以給其他人什麼正面的刺激?每一個痛苦都埋藏一項智慧,痛苦嚐了,智慧得到了沒有?
受苦不是去回味的,離苦的方法正是釋放自己的不甘心,自己的心從苦當中自由了,人就進化了一步。
書中的東西無法在這裡講完,句句都是重點,所以也無法重點分享。我原先一邊看書一邊畫線,好笑的是越看到中間越無法畫線,只能圈頁碼,因為整個觀念都是重點!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看聖嚴法師的書,無法畫線,只好圈整頁。所以我無法跟你說:『這本書我覺得哪句話說的很好……』因為如果只有一句話,那不但不夠力也搔不到癢處。雖然如此,我還是要抓一些書中的東西來此分享,既使三言兩語會失了原味,還是冒險一說。(冒大家看過之後覺得是無聊的話的險)
書裡分析了許多的事,舉了各種面向,但是一切的解套方法就如同此書的書名,更是『拋棄對過去和未來的執著,把當下變成你生命的焦聚』
說穿了,跟佛教的修行是一樣的。
不清醒的我們對生命是沒有『選擇權』的。
因為沒有清醒,人就會按照一定的方式思考、感覺和行為,最後還是會到『你就是會去到』的結果,我想這也是算命會準的原因,(這又讓我想到做心理測驗,完全順應著自己的習氣而走,最後看結果果然和自己很像,還很高興的覺得這個測驗很準,現在想起來真的是一件很蠢的事。)好像不論怎麼『選擇』都還是走在既定的命運上,好像一套固定的程式,一遇到什麼狀況就有既定的執行方式,最後還是預料中的結果。
因為我們並沒有做選擇。以為做了的選擇其實只是順著自己既定的習慣在走。就好像面前有兩道菜只能選一種,因為你不愛吃魚,所以一定選擇旁邊的雞,這種情況不叫真的選擇,而是順應原有的習氣而做的假選擇。
如果人真的有『選擇』的餘地,誰會選擇讓自己的人生痛苦、失敗以及受傷害?你會選擇身心自在還是恐懼不安?選擇祥和喜悅還是憂鬱惱怒?
佛教裡稱這叫做『業』,業本身並無好壞,因為善業有善果,惡業有惡果,這是自然界的定律,不是佛教的規則。有的人的習氣使他一生順利成功,有的人則是自怨自艾,要不要超越自己的慣性,要不要去做一個善業,完全是個人意願的事。所以為什麼說要對自己有信心,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是巨人,因為只有你可以做到超越自己,讓自己脫胎換骨,清清楚楚的覺醒。
不是未開悟的人就是100%不清醒的,有時候人生的關卡中做了超乎的決定,通常都是清醒度很高的時刻,那不見得都是深思熟慮仔細推敲的,有時候就是突然去做了,就改變了一切。所以『修行』才有持續的必要,每清醒了一點點,下一個事件的選擇度就多一點,也因此,修行者的命盤皆不準,不準的不是算命師,而是清醒度會影響著自己不可測的命運,每個下一步都是拋棄了慣性的方程式,是全然的未知數,所以最有力量的人就是『自己』!
陸陸續續的花了一年,終於讀畢『當下的力量』這本書。 (我看的是舊譯本,圖中是新版本)
花這麼久的原因不是書不好看,也不是我看書慢,而是書中隨便一句話都會讓我受到震撼,我必須消化一陣子才能再往下看新的句子。
又加上這一年來也在書外的世界接受同樣的震撼。這一本沒有宗教背景,一個德國開悟的人寫的書,竟然與禪堂裡法師教的道理一樣,與五年多來所聽聞的道理一樣,只是一個以常用白話文呈現,一個以佛教語言呈現,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因此看書的一開始,雞皮疙瘩的流竄簡直多到不可思議。
早期愛讀的賽斯書(三十多年前美國人所寫),羅桑倫巴(民國初期的西藏喇麻),到佛陀的經典(兩千多年前在印度),老蛋的話(五年來在家裡),還有近期受法鼓禪法的教導(台灣的聖嚴法師及其弟子),對照手上的這本書(當代的德國人,現居溫哥華),很恐怖的一個串連就是:他們用不同的語言與背景都在講著同樣的一件事!!
所以我們要進化的那個『地方』,是一樣的,只是親近宗教會有很多宗教語言和方法,只是很容易誤以為:『唉,這就是佛教說的事。』可是當你也同在不同文化與時代的靈性導師身上看到用非佛教的語言說著同一件事,那意味著什麼?
真理是存在的,事實是存在的,聽起來很籠統或離譜的什麼修行開悟-離苦得樂-無我境界………隨便什麼老生常談。。。。都是真的。不管你身在何處用什麼方式走往圓心,圓心都應該只有那一個。這才能放諸四海皆準,所有生命都皆受用,經由這個發現,間接證明這個圓心是存在的,所以圓是存在的。
所以『修行』可不是一件被洗腦的事,不是某一個團體裡的作為,不是某一個信仰,不是某一個文化現象。而是要不要讓自己清醒的知道整個生命的事。
而這麼多的性靈導師不約而同的都叫大家要『醒醒哪!認清世界的真相呀!』,使我在很早之前就一直受到好奇心的驅使而走到現在。就像賽斯一開始曾說,他寫這書給世人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喚醒一些鴕鳥願意把頭從沙子裡拔出來。
這些人的書有股神秘的力量,就是讓你越來越有自信心,這些導師們透過語言或文字的背後,是一股強大而且跨越時空的正向心念力量,在影響著聽聞者的心靈。所以我每次看完這類的書或聽聞開示,很神奇,合起書來雖然還是在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可是卻會受到充電與鼓勵,不會像看某些電影或小說結束,挑起了內心的感傷而有一股說不出的悵然落失。
我相信佛經也一樣,只是年代久遠,翻譯的文字又有些許包裝,又經後人加註,所以比較失去那種直接的正向力量。(因為我不看原文經典啦,經文的文言文好難)可是直接看看的懂得六祖譚經,厚厚,那種正向力量就有了。
所以多看這類的書是有益的,除了思考,還能汲取已悟者正向的力量,強而有力,就像世界沒有變的更糟,是因為古今中外有許多人正向的心力量還在流傳,還有影響力:而世界似乎越變越糟,是因為活著的現代人一直在製造越來越多的負面心力量,而且還傳播到未來。
我們要做哪一種人?
紅色──尋找胭脂蟲
為什麼世界上最古老的紅色顏料,現在只存留於女人的雙頰、殷紅小嘴,以及櫻桃可樂?這得從一種小甲蟲跟仙人掌之間的「殖民」關係談起。刺梨必須生長於攝氏二十五度和有少許雨水的環境裡,胭脂蟲養殖者將蟲子置於仙人掌叢下養五個月,再以空氣壓縮機吸取「雪花」般的成蟲,讓仙人掌休息兩、三個月後,同樣的人工蟲害再度循環。
新世界與舊世界的胭脂蟲身世不同,命運也天差地遠。舊世界的蟲子寄生於地中海的一種櫟樹上,自古從波斯及美索不達米亞運至歐洲、中國,成為類似絲路的昆蟲貿易路線。舊世界的蟲子以醋浸泡,新世界的蟲子則以日曬加工。羅馬時代的西班牙人把一袋袋的胭脂蟲當稅金繳交給羅馬人,等到新大陸被發現,西班牙殖民者轉而嚴格要求中南美洲的原住民交「紅稅」,全數運回歐洲交易。
單在西元一五七五年,大概就有八萬噸的紅,以咖啡色乾燥丸的形式運抵西班牙,而運送的船隊後來成為著名的「胭脂蟲艦隊」(red fleet)。接下來的四分之一世紀,每年的船運量大概是在五十到一百六十噸之間上下波動,等同於每年幾兆隻的昆蟲身軀。數量不僅得看氣候和市場需求,而且端視當地工人的健康狀態。每當感冒病菌襲擊美洲,紅色蟲子的收穫量就會大量減少。
到了十八世紀,西班牙人壟斷的紅色秘密,被一位冒險前去墨西哥、滿腔愛國熱血的法國人揭發,只是缺了胭脂蟲不可或缺的宿主──仙人掌,要量產豔紅染料,談何容易。後來英國人差點成功,只是陰錯陽差,錯選品質較差的巴西胭脂蟲。
作者從英國知名風景畫家透納畫布上的腥紅講起,循著胭脂蟲歷史,穿梭於仙人掌叢、紅色染缸、煙霧瀰漫有如地獄的汞礦場與畫廊之間,述說一則最為鮮豔卻短暫的顏色的故事。所謂「血紅」,真是由血液做成的,只不過那是蟲血。
我想,我會盡量避開食用紅色的東西吧!至少一定要看看成分說明,不過現代工業科技已經這麼發達,是否真的還從蟲體取得顏色,這我就不知道了。
通靈日記—看見真相的男孩
方智出版社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4528
我想,以後只要是我看過的書不管好不好看,我都會來書記館發表一下,但是啊,我可不像出版社裡的編輯那樣,不管好不好看都寫的好像很好看,我會以最忠實的感覺來紀錄。
這本書的前三分之一我覺的很無聊,內容是一位小男孩用小孩子的眼光和語言看著他的家庭瑣事,偏偏讀者又無法清楚的知道他家到底發生什麼事,因為小男孩實在也很不懂大人的世界,所以無法從他的描述中感覺出,對外人而言他們家裡有趣的地方。
不過也真實反映了小孩子的心理,就像我國小時代每天也是混日子,我也槁不清楚我們家裡的事。
不過這個前三分之一也不是一無是處,我們還是可以知道日記寫成年代的家庭背景與一點社會背景,畢竟,是在120年之前發生的事,當時的西方社會保守與傳統,也沒有先進的物質科技環繞。是的,它是今年七月才出版的新書,不過卻是一百多年前的某個小男孩的小小日記。
小男孩天生就有超能力,不過一開始他還以為人人都像他一樣可以看見幽靈,可以看見人身上的光環與氣的顏色,所以他對自己習以為常的眼界並沒有很多仔細的描述,也許他只說他今天看到一個幽靈在某處,可是我們一般凡人很好奇的疑問他都沒有去描述,因為在他而言太平常了,也不值得一述。這是我覺的有點遺憾的地方,但是這是不為出版而寫的日記,似乎也不能要求太多。
書的中後段,開始記錄了小男孩遇到的靈界裡的老師教他一些事,還有他也開始長大到知道可以與幽靈做一些溝通與瞭解,這是全書的重點。
對我而言,只是再次經由看書印證一些我已經知道的事,所以其實書裡的靈界訊息對我而言已經不是新鮮思想了,我也只花兩三個小時就看完全書,是我最近看的書中花最短時間的一本。
但是,對於初對靈界入門的人,我倒是覺的這本書可以用很輕鬆的方式得到很重要的基本觀念,畢竟透過小男孩能理解的範圍,對我們成人而言當然是更容易懂。
不過前提是,你的思想夠活嗎?假如你已經變成死水,已經有很深厚的既定想法,像書中小男孩的媽媽一樣,死都不信有什麼死後的世界,不信自己可以不靠別人得到救贖,那,就不必來看這本書了,還是多讀一些文學作品吧,至少還能對心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