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
張老師文化出版
這是老公大學時代買的書,十年後的現在我才看到。
上面放的連結有很詳細的說明和其他讀者的觀感,所以依照慣例,我不重複人家說過的話來介紹這本書。
原來每個人的人格形成,包括你對自己所認知的脾氣,性格,想法和觀念等等,除了一部份是天生帶來的,另一個更巨大的部分是來自於童年,以及家庭。
小時候人家都會說:等你長大以後就會懂了。
但是等我們長大之後,我們只是一個長大的身體,卻裝著一個小孩的心,小時候的心靈創傷,不會因為長大或知識增加而撫平,反而重重的在干擾成年之後的生活問題。
包括自我的情緒處理,個人的自我價值,人際關係的相處,以及對情愛的需求等等,其問題根源都很可能來自於幼小心靈的受傷未癒。
我覺得這本書有點像工具書,可以放在書架上一輩子,現在我當了母親,此書也給我許多的震撼,原來我對小孩的某些行為是不夠正確的,原來我的某些觀念跟我父母是一樣的,所以很多問題是會自動遺傳的。
也許你父母曾經有什麼事讓你覺得受傷,你以為你長大以後不會學他們,可是當你有了小孩以後,你不自覺的就會重蹈覆轍。所以家庭造成的傷害是會遺傳的,可是那不是你父母的錯,因為那也是他們的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
這個議題其實是很多人心裡的禁忌話題,有的人覺得,過去了就應該讓他過去,何必再去回想孩提時代的傷心事?
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人生出了某些問題,例如老是無法與人相處,常常感覺挫敗,自信不足,生存的目的只為了滿足物慾,明明很忙碌卻覺得空虛,你愛的人不愛你或是愛你的人你不愛,過份沈迷宗教等等。。。。也許,那是你兒時心裡有過的創傷未癒而產生的,何不試試自療一番?不過,我覺得很不容易就是了,既使看過書也不見得能治癒,可是知道問題總比不知道為何來的好。
我不太喜歡以心理學的角度看心靈成長的書。雖然他們有些真的說的很對。
原因就是,我不喜歡把心理當成科學那樣的分析比較,還能導出公式。
例如:遭受遺棄就會導致自我貶抑。或是A原因+B原因=C結果這樣的心理學口吻。
甚至還能畫圖來說明一個心理事件的過程和導向。
我對於科學化的歸納和案例分析統計感到一股排斥,因為,我覺得把每一個人的案例給分析歸類了,那個人舉世無雙的獨特性就會模糊了。
例如:一個有暴力傾向的成年人接受心理輔導之後被歸類出,這是受到小時候父親曾經對母親使用暴力的陰影所影響,造成了成年後的心理偏差。
對,也許問題真的說對了。可是我所不喜歡的感覺就來自於,這個案主就被歸納為一個統計欄裡,像黃色加藍色會變綠色一樣,成了一個定理或是化學公式。
那個個人的獨一無二性就不見了。
這就是科學的心理學。
要我看心理學書就要忍耐這種奇怪的排斥感,雖然我一邊覺得書上說的很對,可也是一邊覺得不該只是那樣而已,還有更多獨特的超心理學在影響著,不過卻因為無法科學分析而忽略了。
就像我不看算命的書一樣,每個人的一生和性格都不該輕易被指定為,你是獅子座我是處女座,或是你是A型我是O型,就能知道你是何種個性的人。
但是話說回來,書還是值得看,只是別因為看了書又把自己歸類為某種心裡受創的族群就好了。
雖然問題一樣,但因為靈魂不同,每個看似一樣的問題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嗯。。。。不知道大家看懂我的意思嗎?好像越講越糊了。。。。。。。。。。。。呵呵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